您的位置: 首页 > 游戏攻略 >

真人快打:堪称美国人的无限恐怖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2-20 00:33:22    

提到「无限流」,喜爱网文的朋友应该不陌生。简单而言,这东西其实就是从现实历史、电影动漫游戏、以及神话传说等现有文化媒介里取经,并将其融入自己作品里的创作模式。

除了国内最早对这种风格形成具体概念的《无限恐怖》之外,其实这种把现有流行元素杂糅在一起,让外星人与吸血鬼同台竞技的作品在国外也一直都很受欢迎。最近几年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《玩家一号》。此外,更早之前像《杀戮都市》和《幻影英雄》等其它载体的作品也都是与其相似的体系。

漫画以不同篇章呈现了科幻到鬼怪的多种元素

至于说电子游戏,作为一种能融合多种文化形式的载体,自然也不缺乏许多用类似手法展现的作品。而这里头如果要让欧美玩家去选出一款他们的「无限恐怖」游戏,那么很大概率你得到的答案就是《真人快打》。

必杀技是否会压倒蛋

我们先来详细地介绍一下《真人快打》的剧情 ——

宇宙是由多个位面的世界组成的,而地球就好比谁都想进来逛逛的综合超市。有个在别的位面作威作福的肌肉坏蛋,让他手下的魔法师坏蛋举办格斗大赛,赢得够多所有坏蛋就能入侵地球。有个超级厉害的好人召集了一群没那么超级但也很厉害的好人,打败了魔法师坏蛋手下阻止了地球被入侵。

好吧,这看着有点敷衍。但这个超暴力场面与怪逼范儿、多年来备受美国人民喜爱的系列早期故事确实就这么简单。何况即便是包括重启时间线的后续作品里,剧情其实也无非是好人们跑到了别的位面打肌肉坏蛋,并遇到了更多其他版本的坏人与好人而已。

顺便一提,虽然在漫长的战斗过程中有很多坏人和好人头被扭了下来、四肢被砍断肠子流了一地,但他们真在剧情里被宣判死翘翘的也没有多少人。就算挂了没过几天编个理由复活又是好汉一条。

这一直是 MK 系列所坚持的核心。对于系列开发者来说,游戏中的世界可以被随意毁灭,但这些角色却不能随随便便退场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真人快打的故事根基就是各种有趣、被塞满了各种元素的角色。毕竟它最初诞生的契机之一,就出自于各路刻板虚构人物形象大乱斗的想法。

虽说自从它在 90 年代初被 Midway Games 发展起来后,就经历过不少挫折与困境 —— 比如被政府传唤成为听证会引诱青少年搞事情的「罪证」,但事实证明这种甩锅行为并不能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。

它的国内译名来自于其最初的鼎盛时期,那三部采用真人拍摄技术的早期作品。而项目最初诞生的契机,则是由初代开发组 —— 埃德·布恩(编程)、约翰·托比亚斯(创意总监)、约翰·沃格尔和丹·福登共同筹划的一款真人忍者格斗游戏。

可惜公司高层对一群忍者干架不太感兴趣,反倒是觉得开发组应该去做一个尚格云顿主演的《再造战士》的电影改编游戏。但很快,随着《街头霸王 2》在欧美市场的流行,加上改编游戏项目合约谈崩了,公司高层立马改变主意。

这次他们要求团队做一个模仿《街霸 2》、并且有尚格云顿(免费)出演的格斗游戏。

该片曾在国内被用于 FC 游戏人间兵器的封面

思来想去,最后团队取了中间值。仍然有很多忍者,因为约翰·托比亚斯在看了《蜀山》等各种古早香港玄幻武侠电影后,实在是太喜欢忍者了(?)。至于老板要求的尚格云顿出演,他们从这位武打明星的电影《Bloodsport(拳霸天下)》里参考了一些灵感,设计出了强尼凯奇这么个致敬角色算是完成任务。

为了做出与像素画面的区别,游戏采用了转描机拍摄真人演员的「动捕」手法。专业详情可以参考《波斯王子》的开发历史,不过我想《东东不死传说》可能各位会更有具体印象。总之就是把真人变成纸片人的特殊图形技术,如今基本上是很少见了,但当时算是一种「时尚」。

全部素材由包括公司员工丹尼尔·佩西纳在内的几位武术演员,在走廊摆了好几天的 Pose,用托比亚斯跟他老爸借的 Hi-8 摄像机拍摄完成。几乎所有演员都是熟人拉熟人过来的,扮演索尼娅的妹子被告知要扮演一位特种兵,但她只有一套绿色体操服。开发者觉得无所谓,反正隔壁街霸那边也有个穿高叉泳装的女特工。

就这么拍出来的...

整个游戏从制作到素材拍摄都非常随意,角色塑造更是脑洞大开。制作组很喜欢各种东亚武打电影,但那个年代很多欧美人士压根分不清忍者是打哪个国家来的 —— 反正肯定是神秘东方魔法就对了。加上制作人还受到了《妖魔大战唐人街》这种 80 年代恶搞电影的熏陶,对非西方文化的处理更是显得胡闹至极。

最典型的就是倒霉主角刘康。他一开始的设定是个疑似用空手道,名叫源义经的家伙。但当时的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把这个名字写成英语,于是便参考了著名武打演员刘家辉的英文名「Gordon Liu」,弄了个「Liu Kang」出来。形象也根据《少林三十六房》而改成了一名和尚。

然而因为扮演刘康的韩国演员朴浩成不愿意为此剃光头,只好将其设定为留着飘逸长发的叛逆武僧。

这种态度,使得从初代开始角色方面就诞生了不少 meme。比如雷电著名的突进技为什么会喊「啊呀妈妈咧(或者你认为的任何空耳)」,一直是系列玩家争论不休的关键话题。据研究表明,最为可信的说法是演员拍摄动作素材时,趴在桌子上做飞行动作时不小心压到了蛋蛋。制作组对他痛苦的惨叫声与姿态印象深刻,最后演变成了雷电飞行时的诡异叫声。

强烈建议亲自听一下!

总之,从立项、创作过程以及最终成品,早期《真人快打》讲究的是一个糙。低成本、不太讲究细节与逻辑,完全随缘制作的基调使它一下子就和《街头霸王 2》形成了鲜明对比。Midway Games 自己多年用「如同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间的对决」来比喻两部作品的关系,但要我说的话倒更像是「Pixiv」与「Por某hub」这种,都是 P 站,可功能性截然不同。

演技堪忧?那这味儿对了!

然而,和许多格斗游戏一样,这个系列也遭遇过一段时间的低谷期。由于这种真人拍摄的图形技术个性过于强烈,导致在 90 年代末几乎席卷整个行业的 3D 化浪潮时,系列想要转型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。

于是在这段时期里,Midway Games 一边摸索今后发展方向的同时,一边尝试着让 IP 走出了电子游戏的范围。于是各种相关授权的周边产品陆续出现,其中就整出了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真人电影。

拍电影这件事 Midway Games 是有这底气的。毕竟在 90 年代初,虽然《真人快打》系列一直被卫道士们所抨击,但它在欧美的人气却始终居高不下。人们喜欢的并非它那半吊子的格斗系统,也不单单只是冲着「Fatalities」去扯烂对手四肢。就像前一节里提到的「雷电飞行」,即便当时互联网发展还达不到传播功效,人们就已经将各种各样的 Meme 传播到了大街小巷中。

当然对国人来说确实较难理解它的火爆

可能很多人都听说旧版《真人快打》电影很糟糕 —— 在亲自看了之后仍然坚持这种说法。但需要了解的一点是,这两部剧情、演技、拍摄手法都颇为唬烂的改编电影,多年来在欧美却一直很受欢迎,拥有不少忠实的拥护者(主要是第一部)。

这里头的功劳不仅仅在于它那首「摸摸摸~~~摩托砍爸!!!」的洗脑主题曲,还因为整部电影都充满着许多让 B 级片爱好者与游戏粉丝达成共识、青睐有加的桥段。

说白了就是它很烂,但烂得很有个性,相当精准地抓住了原作游戏那种恶搞愚蠢但意外迷人的特质。

这种明显演过头的场面反而被奉为经典

其实这也算是老生常谈了。纵然说想象力丰富演出效果一流,但暴力血腥一直都只能算是《真人快打》的外在。让这个系列一直成为了某种亚文化符号的,还是要归功于那些故意而为之的 B 级片风格 。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可能让人感到冒犯的环节,比如对东亚国家的刻板印象,白人种族的高傲惯性思维,范围从性别到身份认知应有尽有的歧视与偏见等等。

这种通常称为「Far East(遥远东方)」的偏见最初源于西方世界的傲慢与误解。他们自己想象出了一个随意乱搭的东方魔幻世界,然后觉得这样差不多就行了。不过到了如今,它更多的是欧美对自己的一种自嘲,倒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现风格。

总的来讲,在《真人快打》里出现的这些元素,多数是因为时代限制而自然产生,有一部分则是最初就明确了故意而为之的基调。但不论是 Midway Games 还是后来接手版权的华纳,都将其视为了系列一大特色。

新版电影里还是能看到刻板的东方元素

这种基调重点体现在了那包含了少林武僧、美国特工、日本忍者和赛博改造人等一干本完全搭不上调的角色上。尤其是忍者绝对是制作组的心头好。除了蝎子这个不是主角待遇更胜主角的「亲儿子」之外,系列出现过的各种忍者颜色版本之丰富,足以拍出一部成人版天线宝宝了。

相比之下,挂上温子仁大名的新版电影,相对而言还是少了点小成本怪逼电影的噱头。它更像是一部血腥版的超级英雄电影,热闹有余,作死不足。那种赖皮撒泼今天老子就是要惹是生非的气势,被搞笑人物嘻哈定场诗一般的典型好莱坞套路所取代。

当然,说到底这部新电影虽说不算超一线大片,但也是几千万砸进去的商业项目。何况现在的舆论环境早已今非昔比,采取这种「安全模式」也可以理解。此外平心而论,新版电影虽然不够胡逼,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片方很努力在还原游戏乃至老电影的神韵。

而且很值得称赞的是,系列一贯的多元素混搭,在这部影片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,它仍旧有个雨露均沾的怪逼世界观。

你几天没洗碗了

相比国内网文喜欢强调「穿越」概念,如今各种「无限流」更注重融合到一个世界里。近年来将多种虚构元素混搭对大众来讲也并不算稀奇,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就基本上完美符合了这种类型,就连克苏鲁兽人控多少都沾点的《明日方舟》也可以说是带着点类似的气质。

不过,欧美流行文化圈对这种创作模式有它们自己的叫法,像《真人快打》这种就是典型的「厨房水槽(Kitchen Sink)」。听着有点莫名其妙,但其实解释起来既简单又意外有点接地气。

说白了,就是各种幻想 / 现实流行文化元素都不负责任地倒到一个世界里。如同你隔了几天没处理的厨房水槽一样啥脏东西都有,但每一个都如此的眼熟 —— 毕竟不久前它们还都是美味佳肴呢。

啥东西都能有

就好比游戏类型随着发展需求,设计理念变得越来越混搭、难以用一种类型概括。如今你不会再奇怪 RPG 为什么会有爽快打枪系统,那接受龙对着高达喷火这样的场面自然也没什么困难。但不管怎么混搭,幻想文学创作都有它固定的类型。中土世界就不会有机械战警,甘道夫也不能参加星球大战 —— 如果要有,作品的世界观也会设想出一个(相对)合理自洽的说法。

而「厨房水槽「式创作不一样。它不是科幻也非奇幻,它的关键就在于完全没打算给你一个「为什么会这样」的解释。你有我就拿来用,至于为什么,一方面是我(作者)喜欢,另一方面自然是玩家老爷也喜欢。特种部队和忍者住同一间公寓里没毛病,一个宗教制度的骑士国家祖宗是火星移民过来的更没问题。

到了剧情不小心写到需要解释的时候,那就多元宇宙还是次元穿越轮番上阵。

而说到瞎扯淡,那些本身就以无厘头为特色的作品自然最为得心应手 —— 《真人快打》更是这批「流氓「里头的佼佼者之一。原本初代从人物到剧情的展开都完全是一副胡说八道的架势,然而为了续作,各种奇奇怪怪的元素就不断被叠加到上面。反正这个世界观本来就是多元宇宙,遇事不绝来个时空混乱就什么都好解释了。

看着有病,说是真人快打就没问题了

所以发展的这二十多年来,《真人快打》里头几乎是啥玩意儿都有。它早已超出一开始的 Cult 片范围,变成了一个融合东西方刻板印象、狗血电影劣质古早港片、甚至是地摊 / 厕纸文化等任何曾经出现在欧美年轻人圈子里的事物。

你看,就连华纳都兴致勃勃地宣布要是这个新版电影成功了,咱之后还要接着连拍至少 4 部。

毕竟想要什么它里头就有用得上的素材。而且最便利的是就算接下来搞个正义联盟全体参加下一届格斗大会,粉丝们都不会说「嘿这一点也不《真人快打》」。因为不管故事里出现啥鬼东西,它都是《真人快打》。


相关文章